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

4.28閱讀林榮泰教授論文心得

由林榮泰教授所寫的「轉化台灣原住民文化特色融入現代設計產品:跨文化產品設計的個案研究」(Transforming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al Features into Modern Product Design: A Case Study of a Cross-cultural Product Design Model)論文,是一篇很有趣的論文,雖然一開始被他全篇都是英文的陣仗給嚇了一跳,但仔細閱讀之後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難,加上內容會讓人因為好奇,而想要不斷翻譯下去,光是這一點,就有閱讀的價值了。

這篇論文主要在探討原住民產品的文化特徵,並且討論如何把這些特徵運用到現代產品的設計上,論文前半段主要在講文化設計的階段和過程,雖然比較枯燥,但理論性的東西還是蠻重要的,他提到設計學者Norman的一段論述:The three levels of the cultural object can be mapped as three levels of design features: visceral design, behavioral design and reflective design (Norman, 2005).在描述文物產品的三個特點:內在設計、行為設計、反映設計

內在設計是轉變文物的材質、圖樣,然後製成新的產品,這一階段在決定產品的外觀,對產品的成形有很大的影響。第二個行為設計,主要關係到產品的功能以及實用性,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。第三個反映設計,表達產品的文化情感,隨著文化的不同,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產品,可說是最有價值的,因為產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文化精神。



看完了Norman的三個文化設計特點,林教授也提出了文化設計的四個階段,分別是:調查(setting a scenario)、互動(telling a story)、發展(writing a script)、完成(designing a product)

1. 調查(setting a scenario):先對文物做一個全面性的了解,包括文化背景、經濟議題、社會文化和科技應用,在這個階段,大致了解文物的相關資料之後,再分析其文化特色的意涵。

2. 互動(telling a story):根據之前的劇本,這個階段應該著重在那些基本使用者的意見,並且探索其互動,包括文化和科技的互動,使用者和設計者的互動,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者的文化環境,根據這些互動,然後以使用者為中心,去訴說一個故事,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才會符合消費者需求,且有文化特色。

3. 發展(writing a script):這個階段是在發展觀念草圖,還有使用劇本裡面的原始圖樣,在這個階段,劇本或故事也許會需要修改,為了要轉換文化意涵成為符合邏輯的產品,此階段也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方向,確認消費者為什麼他們需要這個產品,或是為什麼這個產品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
4. 完成(designing a product):在這階段應該處理先前研究過的文化特色,還有文化產品的來龍去脈,此時,所有的文化特色應該陳列在一個基礎上,幫助設計師確認文化特色都有被應用在產品上,此外,設計師需要評估那些特色的意義,然後適當的運用在產品,也就是設計師應該根據那些評估,對設計的原型做些改變,或許,再做進一步的評估。

他舉了一個最好的例子,根據達悟族的獨木舟所設計出來的女用包包。達悟族的獨木舟是他們部落的重要象徵,它主要用於捕魚,當他們出海捕魚時,還會隨身攜帶一種神聖短劍,可以用來保護他們,現在,獨木舟被設計成包包,而短劍被設計成吊飾,裝飾在包包上面,只是,達悟族的獨木舟好像有禁忌,女人是不能上船的,現在卻被設計成女用包包,不知達悟族人有何感想?




最後,林教授選擇排灣族的文物Linnak做研究題材,Linnak是一種由兩個杯子連成一線的酒杯,用中文翻大概是「雙胞杯」的意思,一般人可能對Linnak杯沒印象,因為這種杯子只有在慶典或是結婚的時候才會被拿出來用,不常見,但是對排灣族人來說,這是他們部落非常普遍的器物,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象徵。

這個杯子從圖中可以看到,兩個杯子中間是連著的,而且有一段距離,大約是29釐米到42釐米,這樣的長度顯示了理想的親密關係,當使用杯子時,連結兩個杯子的木頭會在兩人之間形成一個空間,顯示了友好的關係,所以常用在婚禮或是部落間的喝酒文化,而且這種杯子一定要兩人同心協力,才能完成喝酒這個慎重的任務,因此,Linnak有強調”彼此分享””共同努力”的概念。




Linnak杯除了功能外,在外觀上也很特別,像是雕刻在Linnak上的蛇形圖案冠帽,代表榮譽,精神和一個上位者的名聲,這種圖案也暗示排灣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高貴的且值得尊敬,也反映出排灣族部落的分級社會,就連杯子的把柄也有多種樣式。另外,雖然Linnak一般與溫暖、分享節日或者典禮的精神有關,但根據容器的特徵,它在精神上的意涵和它被使用的來龍去脈可能會有不同的意義,例如與朋友同享,或者在活動中取樂喝酒。
來看看這些根據Linnak杯所設計出來的文化產品吧。
“我們的手套”的設置,如上圖,目的是為情侶使用以表示親密的關係。妻子可以利用中間部分的手套獨立工作,或夫婦一起使用中間部分的手套顯示他們的親密,並表達他們的共同努力和彼此分享。
“我們的杯子”的設計目的,強調的是表示母子之間的密切關係。從可用性的角度來看,小杯有兩個手柄,是專為兒童學習如何使用,而大杯子是給母親用的。當在沒有人使用它們時,它們之間的連接設計,象徵了母子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“我們的情侶對杯”,理念是“與對方共享”。設計是上下對稱的雙杯,反轉的連接在一起,表示一起飲酒的一對夫婦之親密關係。這一個設計進入了每年4月在意大利米蘭所舉辦的全球性競爭平台——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博覽會"米蘭家具展",並獲得“2006年第5次孟買藍寶石玻璃設計師競爭台”的金獎。

這一概念的本質是以尊重為基礎,設計了“我們的花盆,”如圖14 ,這是兩個小壺連接在一起,一鍋用於培育植物和其他提供水的植物。設計了象徵促進人類和植物的密切關係,鼓勵人們看守水且分享他/她的植物。此外,設計中應用了新的材料和技術,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的形式,可以在現代社會中提高傳統文化價值觀。
看完這篇論文,可以肯定的是台灣本土文化將成為未來設計的重要元素,就像故宮old is new一樣,把古老台灣文化轉變成為新的設計,已經成為現代設計的新趨勢,尤其是最近很紅的原住民商品,不再只是擷取圖樣轉印在產品上,而是擷取其文化意涵,加以改造,成為適合現代人的商品,不但搶得商機,也為保存原住民文化貢獻一份心力。
後記:這篇論文有點長,加上全篇英文寫作,建議最好和同伴一起分段翻譯喔,感謝小白&甜甜陪我一起完成翻譯~

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

5.5書法內省心裡探索—書法研究班一周

從小我對書法就沒有什麼鑑賞力,弱到我連楷書跟行書都分不出來,對我來說書法的美感覺是很難去界定的,好像寫得端端正正的就是美,但寫得颱風狂掃的也是一種美,我無法區分其中的美感,就像是沙朗牛和普通牛我也吃不出來一樣。

記得謝老師在研一剛開學的時候,給我們看了一幅書法作品,我到現在還是看不出那是一個「橋」字(I’m sorry),枉費我之前還是美術系,只能說我與書法是有緣無份了,看看這篇文章就好,這是一位書法學家,研究自己開的書法班的學生所得到的學習成果,他把他的課程用日記的方式記錄,並把大家的學習成果寫下來。課程的全名叫「中國書法視覺心理教學研究班」,哇嗚,光是看到心理兩個字就覺得很奇妙,因為書法給人的感覺一向是嚴肅、端正、循規蹈矩的,要跟心理扯上邊,感覺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。


(取自謝老師設計與文化部落格)

他在文章開頭寫到:
「現代藝術有一個危險的傾向是『為新而新』,不管新的有沒有根源,有沒有內在動機。在書法領域也有這情形,一些追新的年輕朋友受日本墨象的影響,受西方抽象點潑派的影響,以及前衛藝術諸潮流的影響,抹一個墨團,塗黑一張紙,為前人所未見,令觀眾驚駭,乍看果然是『新』了,可以說有其突破的意義,但是積極方面,在追求什麼,目標並不清楚。」

很寫實的寫出了現在藝術的問題,沒錯,的確很多藝術家在做這樣的事情,為了成名,為了賺錢,總以為想些新花招,新噱頭,就可以騙過外行人,在設計界也是,常常新的東西一上市,經過媒體的炒作,馬上就銷售一空,但其內在文化也許一無所有,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。

這位學者的課非常有趣,第一天,他要學生們【寫一幅字作自我介紹】,有人寫「老龍頭」、有人寫「大宗師」…可能那些人都有點成就了,不然怎麼敢稱呼自己為宗師呢?這讓我想到研一上的時候,老師們要我們用自己的名字的名字作設計,似乎也是一樣的道理,希望我們從名字中更加認識自己。

第二天【超速寫法】
他要每個人用超級快的速度寫書法,寫的時候不要考慮字的好壞,只求速度,想當然爾,字當然是越寫越草,幾乎已經是龍飛鳳舞的境界,寫出來很多的「敗筆」、「壞字」,但他認為這些敗筆壞字是我們心理深層所透露出來的東西,就像佛洛伊德所說的「口誤」,口誤並非偶然,而是我們的潛意識所透露出來的訊息,這種說法真好,感覺把那些錯誤都合理化了。

第三天【盲目寫法】
閉上眼睛,單純用手來感覺所寫的字,平常習慣了眼睛的方便,現在閉上了眼,拋開了理性的控制,於是只能用心靈和毛筆溝通,寫出來的字都成為心理的投射。

第四天【模擬庸俗】
他要大家試想,什麼是庸俗?可能是傳統所貶抑的,也可能是個人所討厭的,什麼樣的字是庸俗的?討論之後,庸俗大概有3個特點:矯揉造作、討好觀眾、賣弄功夫,因此有同學寫字時故意波紋顫筆,有人把斜筆拉長作飛簷式的翹起…大家都把字誇張化,成了俗態,雖然醜,不討喜,但卻俗得可愛,令人發笑,仔細想想,這也算是另類突破吧,畢竟平常的書法是難以令人發笑的。

第五天【極限情況】,和昨天的題目相反,學者要大家扮演悲劇角色,模擬豪傑壯士面臨死亡時,留下悲歌慷慨的文字,在死前留下的絕筆,一定和平常的書法不相同,果然,有人處之泰然(筆畫平淡),有人呼天搶地(筆畫奔突),有人從容就義(有浪漫色彩),有人驚恐顫慄(變形萎縮),有人虛無玩世,有人淡然,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感覺是如此不同,透過書法,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不同面,我想,如果是我自己,大概是交白卷吧,都要升天了,哪還有心情寫書法勒,事實證明我也不過是個俗人,連寫書法的雅致都沒。

第六天【對話】,學者要大家兩人一組,說好寫什麼字,然後一人先寫1.2筆,然後另一人接著寫,這樣輪流完成,這堂課主要是接納別人不同的筆法,試著去呼應,互相配合,這需要兩人的通力合作,才能把一幅字體完成,設計部也是如此,要和自己的同伴互相溝通,互相配合,才能激盪出更好的作品。

看完這篇文章,我只能大呼可惜,因為文章裡除了字,完全沒有半張圖,好想看看那些學生的作品,是怎麼樣的表現庸俗,怎麼樣的超速快寫,如果有機會,我也很想親自上這樣的課程,感覺可以激發出很多的創意,而且和同學一起學習也可以互相觀摩,透過書法,探索自己的內在。

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

5.5從香水看論文

劇情簡介
一個從出生身上就完全沒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,卻是個嗅覺天才,他能製造出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傑出香水,這些香水的製作方式和一般的並無不同,唯一差別之處,是他所使用原料—處女的體香,只要是葛奴乙挑選中的女子,他便不計一切代價將她殺害,將新鮮的屍體身上的香味用來作成香水的材料,讓這個香味永遠只專屬他一個人……。(摘自雅虎奇摩電影)

看過這部電影的人,應該都會對男主角那超人的鼻子讚嘆,他的嗅覺如此敏銳,如果是用在21世紀的現在,不知道可以造福多少人,餐飲業和香水業不用說,警察界抓犯人、找屍體、查毒品,他都可以幫上忙,可惜生錯了時代。如果從論文角度來看,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蒐集資料之執著
在電影中,葛奴乙殺害了一個又一個少女,且不嫌麻煩的,用塗滿油膏的紗布,一層一層的包裹,放置,再一層層的刮下油膏,過程既麻煩又花時間,沒有耐心的人真的做不來,但看男主角不辭辛勞,且幾乎是享受其中的製造過程,可見其對香水的癡狂,他對於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熱情與執著,已經是到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境界。


香水中的起承轉合
香水的味道可以分為前、中、後,三個階段,就像我們寫文章,也是需要有起承轉合一樣,一開始噴上時,最先聞到的是前味 (first note),前味是跟著香水的有機溶劑出來,也是香水最易揮發的味道,一般而言比較嗆,過了幾分鐘,聞到的就是香水的中味(middle note),通常是濃郁的花香或是木質纖維的味道,半小時過後就是後味了 (base note),這也是一款香水真正的味道,是香水停留在皮膚上的最後一個階段,香味持久且與使用者的體味緊緊結合散發個人獨特魅力的香味,會持續幾小時 ( 視濃度而定 )。



毛遂自薦的勇氣
電影裡面,葛奴乙是一個粗人、貧民,但他因為想學製作香水的方法,勇敢的向香水師傅拜託,希望可以成為香水的學徒,可以看得出他在拜託時,那種口齒不清的笨拙模樣,還有製作「愛與靈」香水時,粗手粗腳的對待拿著杯瓶,雖然為他捏了一把冷汗,但還是佩服他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的勇氣。



每個人都是一瓶獨特香水
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,葛奴乙就是靠這些味道來分辨誰是誰,而且絕對不搞錯,就像動物雖然看起來都一樣,卻可以靠著味道清楚的區分彼此,每個人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特性,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,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香水。


(鼻子最靈的少年,竟然出生在最臭的城市中。骯髒的街道與香味撲鼻的香水店形成強烈對比。)

後記
香水是一部特別的電影,畢竟很少有電影會拿壞人來當作主角,讓社會大眾看著他一步步殺死天真無邪的少女,在看電影時都忍不住要為那些美女們緊張擔心,有一點我覺得奇怪,為什麼少女的味道可以這麼輕易的萃取,那萃取出來的是少女表皮的香味,還是身體荷爾蒙的味道?記得市面上有一款賀爾蒙香水,難道也是從人體身體萃取?為了這一點,我還特別上網查了一下:

人類女性身上可散發出的費洛蒙叫 Copulin,在男性身上散發之費洛蒙則叫做 Androstenone。目前所了解的人類費洛蒙,作用主要是吸引異性,排斥同性,生理週整等作用。根據研究,在暗暗的電影院裡, 觀眾往往會集中坐在故意塗有異性費洛蒙的椅子上。同時當男女費洛蒙大量存在時,會使少女原來規則的生理週期,變成不規則,原因是男女費洛蒙的作用剛好有對抗作用,這種現象以熱門音樂演唱會最明顯。男性費洛蒙的分泌處是在汗腺,女性則多來自腋下腺。(摘自費洛蒙世界)

他說女性的費洛蒙來自腋下,所以其實葛奴乙不用殺害那麼多個少女,他只要把油膏塞滿女人的腋下,然後再萃取出來就好了,真是個不錯的解決之道(?)但是,換個角度來看,如果世界上真的可以做出這麼一罐驚天地、泣鬼神的處女香水,那麼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?

3.31視覺修辭技巧在平面設計的應用與探討

看完這篇論文之後,我只能說這是我進研究所之後看過最有趣的一篇論文了。我從來不知道原來修辭和設計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,就連平常看海報的時候,也沒發現原來裡面有著這麼大的修辭學問在裡頭,而且特別的是,這篇論文竟然出自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研究生,老實說,想到交通大學,我會想到三大名校、機械、汽車、男人、很多男人……,但就是不會想到設計相關,這篇真是嚇著我了,值得推薦,難怪老師會希望我們看看。

這篇論文裡列出了多達20種的視覺修辭技巧,並各找了海報來作為範例,他以陳定安<英漢修辭語翻譯>的修辭分類為這篇論文的依據,但沒有清楚的說明為何用陳定安的分類法,大致是分為:

意象上的修辭格:明喻、隱喻、借喻、借代、諷喻、比擬
語意上的修辭格:委婉、反語、誇張、雙關、矛盾、描摹、移就
詞句結構上的修辭格:排比、對照、反覆、設問、倒裝、層遞、聯珠、拈連、跳脫、省略、引用、乎語

他寫到「修辭學除了辭格的形式操作,還需要配以情感思想為修辭內容,並考慮語境(不同的說話對象、場合、上下文和語體)的需要來使用,才能產生最佳的修辭效果。」意思是修辭雖然好用,但還是需要有加入人的情感,畢竟有了情感的加持,修辭才能讓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吧。

修辭技巧與美的形式原理
作者在論文中舉例了黃慶萱的<修辭學>把10種修辭格歸類於美的形式原理,例如類疊基於反覆的原理;對偶、排比基於平衡、對稱的原理;層遞基於漸變、和諧的原理;錯綜基於變化;頂真基於統調;回文基於圓滿迴還…我覺得這樣講也是可以互通,因為修辭技巧和美的形式原理本來就有相關性,但感覺上,美的形式原理比較像是外在的表現形式,而修辭技巧因為較常用在文字上,因此感覺是比較內在文化的表現,且可以更貼近人心。




這篇論文中用了很多的圖片來解釋視覺修辭,例如福田繁雄的和平海報使用了映襯(又稱對比)

對比用來序事說理,能引導讀者體察事物的本質特徵,變明是非(陳定安,1996)對比和對偶不同,對偶是形式上的對稱,對比則是內容的對立,對立的兩事物若是合而為一,就成了「矛盾修飾」,可以產生特殊的修辭效果。對比應用的要領是:(1)用來對照的兩個事物間的矛盾應相當尖銳、突出,效果才更鮮明。(2)緊扣主題,目標明確。

他使用了福田繁雄的海報做說明,本來應該衝出槍口的子彈,像是停住一般,且尖銳的那一頭朝向槍口,代表和平意象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除了對比之外,作者也舉了很多例子,想看的人只能去拜託謝老師囉。

另外,論文最後還找了設計科系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做實驗,分成學過修辭學和沒學過的兩組,我本來還猜想應該是沒有學習過修辭學的對照組會較有創意,因為以為沒有修辭的限制,想法會更為自由,但結果卻正好相反,有學習過修辭學的實驗組學生想法反而更有創意,且表現形式更多元,而對照組反而沒那麼突出,有的甚至只是簡單的圖文編排。

看到這樣的結果,我真的要好好反省了,因為我以前在做設計時,只會天馬行空的亂想,沒想過原來還有修辭學這「一套標準」可以應用發揮,同樣的一個主題,如果套用在不同的修辭技巧上,就可以有不同的結果,像是他以綠色包裝為主題,應用了7種修辭技巧(借代、比喻、比擬、象徵…)就發展出8張草圖,且最後還得了獎,可見修辭在設計上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創意,更多的觀點,作品也可以有更多種表現形式,這樣以後在做設計時,可以試著把主題用在不同的修辭技巧上,也許有很多種創意結果。

看來設計除了技術和天馬行空以外,更應該多點文學素養了,他在最後的建議有提到,設計師應多多接觸好的文學作品,多吸收語文上優美精采的修辭語彙,並且對生活週遭的報紙廣告、海報、廣告DM…等進行視覺修辭的分析,事實證明,果然還是要多看點書啊,學校應該要加開一門關於視覺修辭的課程了。

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

4.21張宏吉教授演講心得

那天聽完張教授的演講,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爬山理論,他說寫論文就像爬山一樣,當你在山腳下的時候,只能看到近處的樹林,但把眼光放遠,就能看到你的目標,也就是遠處的高山。


開始爬山之後,才是辛苦的開始,山路上充滿了艱辛,而且因為山路太長,所以你常常會看不到前後隊友,感覺整個山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攀爬,寫論文也如同爬山,在撰寫的路上常感覺到自己是孤獨的,但其實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。
爬上山頂之後,和隊友一起歡呼,看盡山下的風景,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之後,發現爬到山頂並不是終點,而是另一段路途的起點,因為下山也是一段艱辛的路,就像我們畢業之後,又必須開始另一段人生一樣。

我覺得用爬山來描寫寫論文這件事,真的是蠻貼切的,也是很實際的例子,但我還是覺得寫論文比爬山困難多了,我寧願爬10次喜馬拉雅山勝過寫一篇論文,為什麼?因為爬山的痛苦是短暫的,而且是生理上的痛苦,這種痛苦比較容易解決,可能休息個1.2天就會恢復,但是寫論文的痛苦,基本上就像是地獄輪迴一般,是要長期抗戰1.2年的(搞不好要3.4年),而且是精神上的折磨(寫不出東西…找不到資料…是否要換題目…),想到這裡,我願意爬20次喜馬拉雅山勝過寫一篇論文。

話說寫論文唯一強過爬山的一點,大概就是成就感的大小吧,爬完山可能開心1.2小時,回到家睡一覺就忘記山長什麼樣子,但是寫論文,一旦成功後,將名留青史(?),可能會被收錄圖書館,雖然沒有什麼人去看,但起碼應徵的時候還可以跟老闆稍稍提一下,好吧!就為了將來能跟老闆稍稍提那一下,我決定繼續寫論文,繼續輪迴在論文地獄。

另外,張教授也提到一點很重要的觀念,就是別人的資料或圖片,可以引用,可以模仿學習,但決對切勿抄襲,不然可能會吃上官司,這也是進入研究所之後,教授們一直在呼籲我們的事情。

感謝張教授百忙之中抽空演講,學到很多。

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

期中三篇小論分析

第一篇.台灣原住民圖像文化應用在產品設計初探

世界各國的產品行銷為迎合國際化的趨勢,其設計風格逐漸呈現同類相似的風貌,因此人們開始企圖尋找能表現差異性和地域性文化的心理認同產品,原住民產品就是其中之一。

原住民的藝術生動有趣、又有古樸風味,顯示高度的文化原創性和變異性,其特有的圖像或圖像的轉化往往成為族群文化的象徵,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。原住民藝術有豐富的生命力、粗獷的特性以及些許的神秘感,一直以來都受到藝術創作者的喜愛,也常常成為創作的題材,像是藝術大師賽尚(Cezanne)、高更(Gauguin)、畢卡索(Picasso)等人的作品,靈感常是來自於原住民的原始藝術。

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及工商業社會環境文化的衝擊,台灣原住民文化漸漸面臨失去固有文化的危機,此研究希望可以藉由原住民族圖像文化的探索,透過有目的性的產品設計以表達和實踐對傳統文化的關懷。

結論
風格文化是會隨著時間變遷的,每個世代都有著新的社會環境和新的生活願景,並推動著趨勢與風尚的不斷演進,而追尋族群文化的重建,並非是一味的回顧過去的傳統,才叫文化傳承,文化的存續與發展應是並重的。

分析
這篇小論比較像是一篇研究計畫,論文中對於原住民圖像文化在產品上的應用並沒有很多內容,只有稍微在文獻探討的地方舉例一些商品,像是原住民傳統圖案應用在服裝的設計、錢包設計,或是技術學院五專部學生以布農族圖像為理念所設計的吉他外觀,論文中有清楚的說明其研究架構及目的,像是第一階段他將探討原住民圖像文化及其背後的意義,第二階段他將用產品語意學探討原住民產品…,但他只是說明了研究的方向及步驟,在原住民圖像文化與應用於產品的主題上沒有一點內容呈現,感覺整篇小論只是一個研究計畫。

第二篇.動物皮紋在產品上之應用初探

論文一開始就提到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動物皮紋商品,而相關研究卻甚少,因此研究欲以斑馬紋、豹紋及乳牛紋的產品,探討動物皮紋如何應用在各式產品上,研究中蒐集網路、雜誌上的各種動物皮紋產品圖片,將產品依類型進行分類,歸納出其「現有產品之變化,而非新開發的產品」、「表面印刷與塗裝」、「可拆換式外殼」、「七成為布料或塑膠材質」、「同一產品,多款花色」、「特殊價值」,期望動物皮紋的應用方法能更明確,使用上也可以更廣泛。

結論
產品本身若為柔軟材質的產品,大部分就會使用布料,而若為堅硬材質的產品,大部分就會使用塑膠,或許是因為布料及塑膠在印刷上動物皮紋或其他紋路時非常方便,故成為最常使用動物皮紋的兩種材質。綜合發現,為何新開發之產品較少見到動物皮紋的圖樣?反而常出現在成熟的產品中?是否動物皮紋應用在新產品時較難被接受?或是成熟性產品已無較大變化,只好搭上動物皮紋流行風潮?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議題。

分析
這篇論文在架構上出現許多漏洞,首先,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範圍太大,他所研究的動物皮紋商品其範圍就有千百種,從服飾類、家具類、文具用品…到電子產品,範圍過大,應縮小範圍做研究,第二,動物皮紋有分很多種,斑馬紋、豹紋、乳牛紋、長頸鹿紋、虎斑、大麥町,皮革類的也有蛇皮、鱷魚皮、駝鳥皮…,但是這篇研究中就選了三種,分別是斑馬紋、豹紋、乳牛紋來做研究,並未說明為何要選這三種斑紋。

第三,研究中對於產品的分類方式並沒有多加說明,對於分類名稱也令人看不太懂,像是最後的「特殊價值」不懂是什麼意思。第四,研究中只專注於動物皮紋在產品材質的應用,像是表面塗裝、外層包覆、布料縫製…,並沒有深入探討其動物皮紋產品的文化層面,或是動物皮紋產品的意像,應該使用符號學或是產品語意學來做探討,而非專注於產品的材質和樣式。

第三篇.傳統龍形圖紋之分析與應用研究

龍是古人對於魚、鱷魚、蛇、豬、馬、牛等動物,和雲霧、雷電、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,是古代先民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結晶,經過七、八千年的演進,龍在傳統文化符號中已居於首要位置,成為中華民族的圖章、徽紀和象徵。

龍紋在中國紋飾發展中歷史最久,且已經成為一個代表中華文化的象徵符號,龍的形狀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而來,最早在新石器時代,龍紋的形象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的器物上,考古發現,最早的龍形,其身體是蛇的形狀,豬的頭,三星他拉文化的玉龍是馬的頭,豬鼻蛇身,到了殷商時代,龍的頭上出現了角,龍形的演變通常都是吸收了之前的龍形並加以發展而成。龍的造型大概在漢代定型,四肢粗壯,掌似虎,整體形象及其威猛,腿部肌肉發達可以站立,但是宋代之後的龍就沒有漢唐時期威猛,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,明清時代的龍漸漸失去威猛雄壯,變成雍容華貴的樣子。

結論
龍的原形有兩種說法,一種認為是蛇,另一種是鱷魚,最近幾十年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龍,發現最早的龍是沒有腿的,後來漸漸有一條腿、兩條、三條、最後才出現四條腿,且龍崇拜一開始並非出自於蛇圖騰崇拜,而是出自毒蛇禁忌習俗,人們對毒蛇持禁忌態度,不敢觸摸,不敢直呼其名,盡量躲避或打死毒蛇,然而,當人們害怕或逃避毒蛇時,人們卻也對蛇產生崇拜心理。今日龍的象徵與傳說給予中國文化極深遠的影響,其造型圖騰,也為生活帶來更多裝飾。

分析
雖然在生活中看到很多龍的裝飾,卻從來沒有深入去想過龍的來歷,因此從這篇論文學到很多,非常有趣,只是在龍設計上的應用這一部分,他寫的沒有那麼多,只有稍稍帶過,這是非常可惜的,因為龍在設計上的應用應該有很多可以寫。

小論前言.虎斑紋在軍用商品設計上的應用

老虎在動物分類上屬於哺乳綱、食肉目、貓科,是一種強大的肉食動物,可說是百獸之王,在中國,老虎的地位幾乎與神獸中的龍同樣重要,所以常常被拿來相提並論,像是龍蟠虎踞、臥虎藏龍、龍騰虎躍。

我國的民間習俗中,也把老虎視為吉祥物,嬰兒會戴虎頭帽、穿虎頭鞋,遠古時代,人類就會把獵到的老虎皮剝下,批在身上作為保暖用,在殷商,虎形常常被雕刻在許多青銅器和玉器上,帶有威懾的作用,在十二生肖中,老虎排行第三,還有傳說中鎮守四方的神獸,老虎就據守了西方大位,可見老虎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吉祥動物之一。

老虎的外型像貓,身形流線,斑紋通常是黑黃相間,鮮豔而複雜,看起來威風凜凜,一般來說,貓科動物的斑紋通常是點狀,帶有少許條紋狀,但是老虎的斑紋卻是非常明顯的縱紋,且是辨識度最高的黑黃相間色,乍看之下好像非常明顯,其實不然,因為老虎都在森林中活動,森林中的樹影和光線,剛好可以和老虎身上的斑紋融合,形成保護色,避免獵物發現,因此捕時成功的機率可以大大提高,縱走的斑紋也可以打破身體的輪廓線,讓獵物不容易發現有老虎接近,是非常好的保護色。另外,每一隻老虎身上的斑紋都是不相同的,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,可用來辨識不同個體。

近年來,因為老虎斑紋的獨特性,及其花紋的美感,使其被廣泛運用在生活週遭的產品上,但大多都是因為美感的考量,反而忽略了老虎斑紋具有保護色的功能,可幫助形體隱匿的特性,唯一把此一特性運用在產品上的只有軍用商品,因為老虎斑紋的保護色特性,可幫助老虎隱匿身軀,進而方便捕食,因此被拿來改良,並用在需要高度隱匿性的軍用商品上,因此,本研究主要研究老虎斑紋在軍用商品設計上的應用,希望可以幫助軍事商品品質的提升,發揮虎斑紋真正的作用,以及讓讀者認識虎斑紋的美感及特色。


目前有關老虎斑紋的研究非常稀少,大多是老虎吉祥圖案和虎文化的研究,較少有以虎斑為研究對象的論文,就連其他的動物斑紋研究也非常稀少,加上坊間有關軍用商品的資料也不多,因此在資料的蒐集上,是比較困難的。本研究將採用文本分析法,先從書本或各方面取得有關虎斑紋及其運用在軍事裝備上的資料,然後分析其受到地理環境、文化因素……等影響,所形成的實際成果。

研究竊聽風暴



1984年11月的東德,柏林圍牆倒塌前5年,東德國家情報局「史塔西」正以恐怖威權控制著人民。渇望升遷的東德秘密警察衛斯勒,奉命進駐了一棟華廈,秘密監控名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美麗女友-知名女伶西蘭。劇作家德瑞曼雖被懷疑撰寫反動文章,「史塔西」卻苦無證據逮人。衛斯勒於是成為最佳爪牙,全天候監控德瑞曼和西蘭的生活,期能盡快找出關鍵證據來。日夜不停進行竊聽工作、完全沒有自我生活的衛斯勒,卻在不知不覺中,逐漸融入了德瑞曼和西蘭多采多姿的生活。他不但私下對德瑞曼產生了友誼,更分享了他和西蘭之間的愛情與爭執、秘密與謊言…,而德瑞曼和西蘭卻渾然不覺。當德瑞曼和西蘭感情出現嫌隙,衛斯勒於是趁勢對西蘭進行逼供…。西蘭會出賣德瑞曼嗎?衛斯勒能順利找出證據嗎?德瑞曼又能成功躲過這場竊聽風暴嗎?一場危險卻超級精彩的情報角力自此展開…。(摘自雅虎奇摩電影)

藝術是無法抹滅的

《竊聽風暴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,在東德共產政府限制下,藝術是如何的被打壓,政府雖然成立「文化部」來鼓勵文學創作與吹捧藝術家乃「一國的靈魂工程師」,但是實際上,卻把藝術家視為是「意識形態不正確、思想右傾、潛在的陰謀叛亂分子」,甚至想摧毀國內所有的藝術份子。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東德的街道、人民、建築…幾乎都是黑灰白,不然就是低色調,幾乎沒有色彩點綴,顯示了人民的低調至極,就怕稍微穿錯了顏色可能就會被視為右派份子。

即使東德政府如此打壓藝術,但人民可不會這麼乖乖就範,我們看到劇作家德瑞曼不停的創作,還找來了朋友想寫關於東德人自殺的文章,而他的女朋友,女演員西蘭為了她的演藝事業,被迫和長官上床,還有被審問時,即使出賣男友也不能放棄自己的演藝之路,她如此的堅持,讓我們看出藝術對她而言是有多麼大重要性了。

不只如此,在電影中,負責監視工作的男主角衛斯勒,原本是個冷血無情的特務人員,但他在監視中,不知不覺和這對情侶產生了感情,漸漸被他們的藝術家情操所感動,他偷走了德瑞曼的詩集去看,也沉浸在鋼琴聲中,從原本的「冰山」漸漸轉換成「人」,變成渴望精神食糧的文藝份子,他回憶起列寧的一段話:「如果我每天都聽貝多芬的《激情交響曲》,革命便不可能成功。」,由此可知,藝術是多麼感動人心了。

勇者行動

衛斯勒的監視任務就叫勇者行動,他每天都一定會仔細的寫下監視內容,從研究生的角度來看《竊聽風暴》,寫論文也像是一場革命行動,一定也要每天進行,每天都要有一些進度,持久下去,最後才能發展出研究成果。

何謂對的一方?

衛斯勒原本是一個忠黨愛國的「特務」,但在監視當中,他開始慢慢質疑他所相信的共產主義下的政府,懷疑他們打著正義的招牌,私底下卻做些見不得人的勾檔,何謂對的一方?寫論文也是如此,我們所看一堆書,不也是學者們寫出來的,他們就一定是正確的嗎?孟子曾說「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吾於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」是否正確只能由各人自己判斷吧。

作家最怕兩件事

在電影裡,德瑞曼對女演員西蘭說「我最害怕孤單一人,以及靈感枯竭」,這兩件事只要是寫作的人都會怕吧,寫論文很乏味,因此需要朋友的陪伴,靈感枯竭也很可怕,尤其是日期將近卻仍寫不出東西時的恐懼,這時候大概只能祈求神明保佑了。

設計料理鼠王



皮克斯的動畫總是讓我驚艷,尤其是看完「料理鼠王」之後更加確定我的想法,皮克斯總是使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題材來作為主角,就像「料理鼠王」一樣,誰會想到,最不該出現在廚房、最骯髒低下、最令人害怕的老鼠,竟然會煮菜!在中國,老鼠也許是可愛的東西,因為他可是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名,但是對注重衛生的外國人而言,只能說是可惡又可憎。

要顛覆形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大眾對老鼠已經有了刻版印象,通常看到老鼠的反射動作不是抓起掃把就是平底鍋,但是這部片徹底顛覆了一般人對老鼠的看法,把老鼠成功的塑造了聰明、善良又會煮菜的形象!也許下次看到老鼠,我會考慮先跟牠溝通看看。這部片除了演活了老鼠之外,在設計生涯上,更隱藏了許多學問在裡頭:

合作美學

在片中,最常看到的就是老鼠小米操縱著人類小林的精采畫面,他們有默契的程度已經到達人鼠合一的境界了,小林唯一可以有自己意識的地方大概只有他的臉部表情吧,可說是非常合作無間的一對。

在設計上,也是非常講究合作的重要性,因為一個人所能想到的有限,但是多人一起,大家集思廣益,往往會激發許多不一樣的創意,片中最後,記得有一大群的鼠輩,大家像軍隊一樣,分成許多小隊,大家分工合作,把一道道的菜完成,再再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。

創意不受限

小米對料理熱情如火,但對於米爸而言,料理只會害死牠的心肝寶貝兒子,因此牠一次次的告訴小米,”你是一隻老鼠,你不會做什麼料理”、”千萬不要跟人類打交道,人類不可能會喜歡你的”,甚至帶小米去看商店裡一排排的老鼠屍體,想讓牠知道人類的可怕,其實就是想給小米洗腦,想勸牠放棄自己的夢想,在設計上,常常許多最不可行的點子,通常都是最有創意的,所以,別受限於他人,創意就該大膽”寮”下去。

米氏堅持

小米是一隻與眾不同的老鼠,牠為了料理,堅持用兩隻腳走路,因為牠不想弄髒手,這和牠的哥哥大米差了十萬八千里,牠也堅持不吃垃圾寧願餓肚子,哥哥大米則是每次出現手裡都拿著灰色不知名物體在咀嚼,令人佩服大米的銅牆鐵胃。

小米在煮菜前,還會先洗手,甚至在片中最後全鼠合作時,牠也要求精鼠部隊們大家一起進”蒸籠”殺菌後,才開始煮菜。對研究生來說,堅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尤其是寫論文,只能多學學小米精神啦。



另外,這部片裡面,我最喜歡的人物,其實是史老闆,哈!雖然他囂張跋扈、自大又狂妄,但是他的臉充滿喜感,而且長得有點像藝人x炳,加上他不滿五尺的身高,每次要看門上的窗孔還要搬梯子,這一點已經夠令人噴飯。他身上最經典的應該是幾乎跟他身高一樣的那頂廚師帽!那頂帽子確切的表現出男人對於身高的在意,通常越矮的男人會越想在自己身上加點什麼來掩飾,但通常是欲蓋彌彰。史老闆教會我的,大概就是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吧,下次看到老鼠,別再騙自己沒有啦!